2015年12月2日下午,法学院名著阅读活动在通博楼C416举行,李毅副教授与同学们就名著《菊与刀》中的日本文化及中国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李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着重强调要有读书的情怀。他指出,首先要从自己的声音、言谈举止中体现出读书的情怀,然后从思想、从角度、从阐述、从辩论等等方面表现读书的情怀,这样的读书才有意义。参与读书沙龙的同学们要懂得储存问题、积极交流、善于倾听、态度诚恳,最终达到有效沟通。
《菊与刀》,是一本主要介绍日本文化的书,其中“菊”代表恬静和静美,而“刀”则是一种凶狠而残暴的武器,这两种物品的相互矛盾正反应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这种矛盾性是沙龙探讨的焦点。
在第三部分的讨论中,罗浩然同学首先肯定了《菊与刀》的功绩,并指出有的读者认为的“由于作者没有到过日本,存在资料和信息方面的限制等”存在偏颇,他认为,间接接触是间接得到第一手资料,不可否认其意义;同样,在其他方面的调查研究中,应当采取直接与间接资料的结合,不断探索以接近真相。白韵琦同学同样表明自己对间接资料的意见:间接资料不可否认的存在其局限性,只有与直接信息相结合,尽量避免因浅显了解做出的片面判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接下来的讨论中,陈强等五位同学阐述了关于日本文化的矛盾性思考。陈强认为,“刀”中体现的包括极端的自裁等方式,是日本明治维新自上而下的改革中遗留的问题;赵阳则认为,除了菊与刀,日本还有不容忽视的樱花文化:自裁体现的是樱花文化中的“凋落美”;祖沙进一步谈到,菊与刀是一种奇异的融合,日本文化既是矛盾也是统一的;郑天照则从日本民族的矛盾性表现在性格的矛盾性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左妍同学进一步指出,菊与刀的双重性体现在日本人的性格中有正面意义: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态度,多面且适应性强。最后,同学们对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一番讨论。李景莉认为,日本的武士道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家有相似之处,比如坚贞不屈等,只是日本文化更过激了些;李卓进一步提出,日本民族单一、思想较统一,加之百折不挠的文化内涵,使得日本教育及文化的传承比中国更容易进行和推广,从而引发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和讨论,进而引出“汉服传承文化以日益坚持还是以不经意的传承方法为好”的辩论。李老师赞成后者,认为以平和、非刻意并发自内心的喜欢为基础的传承才能走得更远;吴佳芮持相同意见,认为目前汉服文化的传承仍停留在表面功夫,提倡借鉴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进改革和创新。其他同学则持相反意见,祖沙表示,在文化的传播起始阶段,需要个别人的坚持和努力才能达到迅速而广泛的影响。双方各执一词,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时将读书会推向高潮。
读书沙龙临近尾声,李老师针对同学们的发言提出了阅读建议。首先,读书,不能仅仅是读死书,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还要读社会的书,需关注时事,结合现实。其次,读书有的时候需要借鉴前人,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观点。最后,读书的境界是为了达到深阅读,深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思想去读书,真正把书读到思想的境界,才是有意义的读书。

文/颜玉荣 图/陈强 罗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