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6日,法学院第三期“一书一会”名著阅读沙龙活动通博楼C416举行,陶维东老师和同学们咸集于此,一起就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书进行开放式和互动式的分享和交流。
本次沙龙主要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并提出自己疑惑;第二个环节是陶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交流;最后陶老师分享了自己对明朝历史以及书中人物独到的见解,使大家获益匪浅。
在同学们的分享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她们都对《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大历史观以及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倍感新奇,从看似平常的一年中窥见明王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衰落。通过阅读这本书,大家深刻地体会到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同时也是德治高度集中的时代,法制渗透着很强的封建伦理纲常的色彩,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人的天性被扼杀,人的一切都被道德绑架,正如李春雨同学说的:像海瑞这样“古怪的模范官僚”就是道德绑架的产物。书中的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是悲哀的,不管是皇帝、能臣或是清官,有敢于追寻心中的理想的人物都是无法善终的,感觉整个社会都是晦暗的。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张居正在死后两年遭到清算,发现家中财宝无数,像张居正这样被黄仁宇先生高度评价为“世间再无张居正”历史名臣,在当时德治高度集中的时代依然涉及贪腐,那么贪腐究竟是谁的错?德治又错在哪里呢?
在第二个环节,陶老师首先表明,单纯的依靠道德来治理国家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能的,但是法治和德治都有其局限性,都是不完美的。所以现在我们国家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但是法治应当比德治更重要,法是标准,德是工具。
对于腐败问题,陶老师认为根源在于人性的阴阳两面性,人性恶的一面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正视并承认它。人性阴暗面的存在导致腐败的必然。而制度性的腐败,根源在于制度没有真实得面对人性。制度应该承认人性的复杂性,好的制度能够抑制鬼性,激发人性。
在沙龙的最后环节,陶老师还向大家分享了他的生活观,他认为人生中能持续地为我们带来快乐的事只有读书和运动。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参与名著阅读沙龙,大家各抒己见,使思想得以碰撞,思维得以擦出火花,实现怡情、傅彩和长才的读书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