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基本信息
1.姓名:兰荣杰
2.职称:教授
3.系所:诉讼法所
4.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5.邮箱:lanrongjie@swufe.edu.cn
6.办公室:通博楼C326
二、简介
兰荣杰,中美法学双博士,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入选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西南财经大学“光华英才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两项、国家一流课程一门,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课程7项。先后挂职担任中级法院院长助理、检察院检察长助理。
三、研究领域:刑事诉讼、司法制度、证据法学
四、教育背景
先后于四川大学获得法学学士、诉讼法学博士学位,于美国Temple University(天普大学)获得法学硕士(LLM)和法律科学博士(S.J.D)学位。
五、工作经历
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和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并曾挂职担任某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助理和某检察院检察长助理。
六、荣誉奖励
入选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天府社科菁英”、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西南财经大学、“光华英才工程”(A类),曾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钱江人才计划”和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和“紫金计划”。独立获得省哲社三等奖、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作为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七、研究成果
1.著作(部分)
(1)《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变革时代的纠纷解决》,北京大学出版社(合著)。
2.期刊论文(部分)
(1)《兑现久远的承诺:侦查早期辩护律师介入机制研究》,《公安学研究》2024年第3期。
(2)《刑事案件全流程繁简分流机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第74-85页。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放权”之后如何实现有效监管——基于法院公文机制和例会机制的实证分析》,《地方立方研究》2022年第5期。
(4)《人民调解:复兴还是转型》,《清华法学》201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5)《刑辩律师维护当事人利益的行为界限》,《交大法学》2018年第3期。
(6)《正当防卫证明问题的法律经济学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7)《程序视野下的“同案同判”:以量刑均衡为切入点》,《当代法学》2013年第4期。
(8)《通过程序实现罪刑法定:兼论罪刑法定司法化的多种路径》,(台湾)《法令月刊》,2013年第3期
(9)《历史与比较视野中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10)《把法官当“人”看:兼论程序失灵现象及其补救》,《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5期。
(11)《从西方回到中国:反思中国刑事审判模式理论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2期。
(12)《诉讼规则“地方化”实证研究:以裁判权配置为视角》,《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2期。
(13)《制度设计与制度实践之间:刑事当庭宣判制度实证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3期。
(14)《诊所法律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3期。
(15)The New-Breed, “Die-Hard” Chinese Lawyer: A Comparison with American Civil Rights Cause Lawyers (with James Moliterno), 25 W&L?Journal?of?Civil?Rights?and Social Justice 99(2018).
(16)Exclusionary Rule of Illegal Evidence in China: Observation from Histor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with Zuo Weimin), Sabine Gless & Thomas Richter ed. Do Exclusionary Rules Ensure a Fair Trial?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Evidentiary Rules, Springer,2019.
(17)A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tigants Treated Fairer in China’s Cour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wo Courts, 43 IIC-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mpetition Law 751 (2012),SCCI
(18)A False Promise of Fair Trials: A Case Study of China’s Malleabl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27 UCLA Pacific Basin Law Journal 153 (2010)
(19)Killing the Lawyer as the Last Resort: The Li Zhuang Case and Its Effects on Criminal Defense in China, Mike McConville ed. Criminal Procedure in Chin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Elgar Publishing House, 2013.
3.课题(部分)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刑事律师执业违规行为界定标准规范化研究”,20BFX089。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化审判权与审判管理权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2CFX052。
(3)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项目,“法院审判权配置与诉讼公正研究”。
(4)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排名第二):“建国70年四川法学发展回顾与展望”。
(5)福特基金项目,“Dilemmas and Solutions: Empirical Study of Professional Ethics of Criminal Defense Lawyers in China”。
(6)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基层法院刑事审判的三种模式”。
(7)中美法律合作基金项目,“Empirical Research on Attorney-Client Privilege and Lawyers’ Perjury in China”。
4.教学成果(部分)
(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从法律诊所到法律医院: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重构》(参与人);
(2)国家级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刑事庭审技能实训》(主持人)
(3)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研究生课程:《刑事出庭技能实训》(主持人)
(4)四川省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刑事庭审技能实训》(主持人)
(5)四川省一流课程(线上) 《刑事证据审查》(主持人)
(6)四川省一流课程(线上) 《刑事出庭技能实训》(主持人)
(7)四川省一流课程(虚拟仿真) 《刑事证据审查虚拟仿真训练》(主持人)
5.社会服务(部分)
(1)《报复社会犯罪案件研究决策参考》,某中央政法机关采纳;
(2)《对专业人士应谨慎动用警权》,《财新》,2020年2月7日;
(3)《因疫情防控被强制隔离该不该收费?》,《财经》,2020年3月15日;
(4)《非常时期,如何“依法抗疫”?》,《人民网》,2020年2月10日;
(5)《律师如何批评法官》,《新世纪周刊》2013年5月14日;《重庆律师》、《方圆律政》转载。
八、教授课程(部分)
(1)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刑事诉讼法学》
(2)本科生、研究生:《刑事庭审技能训练》
(3)本科生:《法律职业伦理》
九、社会兼职(部分)
(1)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 理事
(2)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 理事
(3)四川省律师法学研究会 常务副会长 秘书长
(4)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成果鉴定专家
(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6)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
(7)省市区多家法院、检察院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