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8日18:30,在颐德楼H304举行了“研究生质量提升计划之博士生学术沙龙”。这是一场由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享的饕餮学术盛宴。“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打破硕博之间的界限,实现双方交流,共同进步”,法学院副院长鲁篱老师在开场向大家介绍道:“这场沙龙可以让大家更好的处理学习、实习与毕业论文的之间关系,会让大家明白如何运用指导性案例”。随着伍泽莲老师宣布沙龙正式开始,沙龙的主讲人石奎博士和何普博士,便围绕“科研与学习的关系”和“指导性案例的选择与运用方法”两个主题,展开鞭辟入里的讲述。
多学多看的目的在于笃行
主讲人石奎博士首先开讲,他结合自己在胡启忠导师引导下,逐步找到科研方向的经历,提出法学院学生要将财大的金融背景作为科研基础,注重对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以其他学科的“他山之石”,攻“法科”之玉。石奎博士还援引吴元元老师“要多看书,快速浏览书”和“经常写”的观点,提出要将科研由认识层面深入到操作层面,博学之、笃行之。通过多写,汲众家精华为己所用,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旗帜鲜明的独特风格。最后,石奎博士提出要学会运用时间,调整心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需要缓步积累的科研中,最终实现靠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工作竞争中取胜的科研愿望。
指导性案例要谨慎选择,正确运用
第二位主讲人何普博士则从指导性案例的选择与运用方法这个主题出发,在发言中向大家讲述了,要运用法律解释学的方法,并以诉讼标的的类似性、损害程度和过错程度、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标准,判断指导性案例能否正确使用。当典型案例与指导性案例、指导性案例与指导性案例发生冲突时,要按照后发布的案例优先发布的案例,涉及特殊领域案例的效力优先于涉及一般领域案例的效力的原则,在处理二者冲突。
高屋建瓴,方可醍醐灌顶,博士生比硕士生拥有更深的学术造诣,博硕学术搭桥,共享饕餮学术盛宴,不但有利于博士生提升自我修养,更有利于硕士生学会从博士生更加成熟的视角看待学术问题,研究学术问题,有醍醐灌顶之效。恰如鲁篱老师所言:“这是本次系列活动的一个美好开始”。本次学术沙龙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刘博鸿 图/吴洁 编辑/孙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