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风采

民族文化危机重重,传承文化人人有责——法学院“三下乡”蒙古族文化调研活动

来源: 日期:2016-09-12 阅读:

2016年9月3日晚,鄂尔多斯的雨刚刚停歇,天气透着丝丝凉意。夜幕之下,康巴什地区显得有些安静,在这个匆忙且平静的夜晚,蒙族古文化调研团队开始了为期四天的调研活动。

9月3日晚10点,团队一行人进行了讨论,核对了接下来四天活动的大体流程,进行了分组和工作分配,对细节部分进行核实,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

9月4日早8点,团队出发前往格日勒阿妈奶茶馆进行考察。我们请餐厅服务人员介绍了该店的特色产品,该店的负责人还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一些传统蒙古族食品的食材来源、手工工艺等,我们也了解到该餐厅的员工均是蒙古族人。通过考察,我们认为该餐厅保有较为完整的蒙古族特色。早10点,我们再次启程来到了鄂尔多斯婚庆文化园,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展示蒙古族传统婚礼的雕像群及介绍碑,较为详细地了解到蒙古族在婚礼方面的传统;之后我们电访了几家婚庆公司,了解到即使是纯正的蒙古族的婚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婚礼被汉化、西化的问题严重。下午3点,我们出发前往鄂尔多斯市博物馆,对集中体现鄂尔多斯历史文化发展的展馆进行了参观。通过协商,我们采访到一位馆内工作人员,他告诉我们,鄂尔多斯市博物馆是全内蒙蒙古族文化保存最为完备的一所博物馆,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及游客前来参观,该馆也将继续以蒙古族历史作为展出重点,使社会更关注蒙古族文化的传承。晚6点,全员开会,总结一天的工作进程,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进行记录。

9月5日早8点,由队员郝世杰带领的四人小队前往市广播电视台,在电视台,我们了解到电视台蒙古族员工超过半数,其中优秀员工中的蒙古族员工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以蒙语播出的以弘扬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频道有四个,该电视台也是西部蒙古语译制基地,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等待,我们电访了相关负责人,询问了相关栏目的收视率及节目译制和播放的选择标准,我们了解到节目的收视率还是能保持在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上的,其有100多部具有鲜明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广播、电视作品受到国家级、自治区级表彰及奖励,当然,因为一些原因,电视台的蒙语频道的节目更新速度比较慢,展示蒙古族发展历程的纪录片还是很有限。早11点全员汇合,前往蒙古族学校。我们在学生放学前赶到了学校,对这个学生老师基本全部由蒙古族组成、蒙语授课,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的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通过交谈,我们渐渐了解了蒙语授课的学校的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信息。接下来我们和学校的校长约定了对学校老师的采访时间。下午3点,由队员尹世泽带领的四人小队再次来到鄂尔多斯市蒙古族学校,我们采访了学校的教务处主任,了解到学校的生源及师资力量,学生的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及译制问题,主任为我们耐心解答,并向我们说明学校面临的困难。在该学校,我们发放并回收了事先为该校老师准备的调查问卷。晚6点,全员开会,收集资料和信息。

9月6日早8点,我们拜访了一位蒙古族艺术家,他为我们演奏了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及胡琴,该艺术家在与我们交谈的时候明确表示了他对蒙古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担忧,他表示现在愿意继承这些艺术的年轻人在减少。下午3点,我们再次确认了调查问卷的内容并印发,在居民区将问卷发放并回收。晚6点,统计问卷调查情况。

9月7日早8点,团队集合,我们针对前三天的调研活动做了整体的分析和总结,汇总全部的资料和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归集和记录,活动的最后一天就在大量的信息和热烈的讨论中度过了。晚7点,我们登上了返回成都的火车。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察民意民情,系民生民心”为主题,积极探索蒙古族文化传承现状与发展建议,以求践行“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我们和这片蒙古族繁衍生息的土地告别,在这片土地,我们看到了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我们也看到了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文明,我还是很爱你,这片传统与现代完美交织的土地,像草原歌曲传唱、绵绵不息;像草原文化传承、深入骨髓。

上一条:秋高气爽,金桂飘香——2016级研究生迎新工作圆满结束

下一条:知行合一,意达民生——“三下乡”的精彩回顾